一、指标完整性检验的隐藏成本
在电商场景下进行销售分析,门户BI指标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要确保指标准确,指标完整性检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这其中却隐藏着不少成本。
.png)
以一家位于深圳的独角兽电商企业为例。他们在使用BI工具进行销售分析时,最初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指标完整性检验的复杂性。行业内对于电商销售指标的完整性检验成本,平均大约占整个数据分析项目成本的10% - 15%。这家企业一开始预估自己的指标完整性检验成本在12%左右。
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电商业务的复杂性,涉及到多个数据源,如线上店铺平台数据、支付数据、物流数据等,每个数据源的指标定义和格式都有所不同。要将这些指标整合并进行完整性检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他们发现,为了确保所有与销售相关的指标,如销售额、销售量、客单价、转化率等都完整无缺,数据团队不仅要对每个数据源进行逐一排查,还要对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关联指标进行交叉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团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原本计划每天只需2人花费2小时进行指标完整性检验,但实际情况是每天需要5人花费4小时才能完成初步的检验工作。按照每人每小时300元的成本计算,每天仅人力成本就增加了:(5×4 - 2×2)×300 = 4800元。一个月下来,仅这一项成本就高达4800×22 = 105600元,远远超过了最初预估的成本。
此外,由于指标完整性检验不及时,导致销售分析报告延迟发布,企业管理层无法及时做出决策,错过了一些市场机会。这部分的隐性成本更是难以估量。
所以,在选择BI工具时,企业一定要充分考虑指标完整性检验的隐藏成本,选择能够提供高效、准确的指标完整性检验功能的工具,以降低整体成本。
二、数据源整合的20%效率黑洞
在电商场景下,数据源整合是BI应用中非常关键的一步。然而,很多企业在这一环节都会遇到一个效率黑洞,大约会损失20%的工作效率。
以一家在北京的初创电商企业为例。他们的业务涉及多个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同时还有自己的官网销售数据。这些数据源的数据格式、字段定义都存在很大差异。
行业内对于多数据源整合的平均效率,大约是每天能够处理5000条数据记录。这家初创企业最初预计自己每天能够处理4000条数据记录,因为他们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
但是,在实际整合过程中,他们发现不同电商平台的数据结构差异巨大。比如,淘宝的数据中订单编号的格式与京东的就完全不同,拼多多的数据中商品分类的方式也与其他平台不一致。为了将这些数据整合到一起,数据团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数据清洗和格式转换。
原本计划每天花费4小时进行数据源整合工作,但实际情况是每天需要6小时才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而且,由于数据整合效率低下,导致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原本计划一周完成的销售分析报告,最终花费了两周时间才完成。
经过分析,他们发现造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数据源整合工具。很多工作都需要手动完成,比如数据格式的转换、字段的匹配等。如果使用专业的BI工具,这些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完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在选择BI工具时,企业要重点关注工具的数据源整合能力,选择能够快速、高效地整合多种数据源的工具,以避免数据源整合的效率黑洞。
三、清洗规则动态化的必要性
在电商销售分析中,数据清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随着电商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清洗规则也需要动态化调整,否则就会影响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一家在上海的上市电商企业为例。他们的业务范围广泛,包括服装、食品、家居用品等多个品类。在最初制定数据清洗规则时,他们主要考虑了当时的业务情况,比如对于订单数据的清洗,只关注了订单状态为“已完成”的记录,忽略了“退货”和“换货”等状态的记录。
随着业务的发展,退货和换货的订单数量逐渐增加,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清洗规则进行数据清洗,就会导致销售数据的不准确。行业内对于数据清洗规则的动态调整频率,平均大约是每季度一次。这家上市企业最初是每半年调整一次清洗规则。
后来,他们发现由于清洗规则没有及时调整,导致销售分析报告中的销售额数据虚高,与实际情况不符。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没有将退货和换货的订单从销售额中扣除。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数据团队不得不重新对过去半年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分析,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而且,由于数据不准确,企业管理层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策,比如增加了某些品类的库存,导致库存积压。这部分的损失高达数百万元。
所以,在电商场景下,企业必须认识到清洗规则动态化的必要性,根据业务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清洗规则,以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选择BI工具时,也要选择能够支持清洗规则动态化调整的工具,以提高数据清洗的效率和质量。
四、自动化清洗工具的反效果悖论
在电商数据清洗中,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使用自动化清洗工具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然而,有时候自动化清洗工具却会带来反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自动化清洗工具的反效果悖论。
以一家在杭州的独角兽电商企业为例。他们为了提高数据清洗的效率,引进了一款知名的自动化清洗工具。行业内对于自动化清洗工具的使用效果,平均能够提高30% - 50%的工作效率。这家企业最初预计能够提高40%的工作效率。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动化清洗工具虽然能够快速地对大量数据进行清洗,但是由于电商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自动化清洗工具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识别和处理所有的数据问题。比如,对于一些特殊的订单数据,自动化清洗工具可能会将其误判为无效数据,从而导致数据丢失。
而且,由于自动化清洗工具的清洗规则是固定的,无法根据业务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这就导致在某些情况下,自动化清洗工具清洗后的数据反而不如手动清洗的数据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据团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自动化清洗工具清洗后的数据进行人工审核和修正。原本预计每天能够节省2小时的数据清洗时间,但实际情况是每天需要额外花费1小时进行人工审核。这样一来,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所以,在选择BI工具时,企业不能盲目依赖自动化清洗工具,要充分考虑电商数据的特点和业务需求,选择能够提供灵活、可定制的清洗规则,并且能够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自动化清洗工具,以避免自动化清洗工具的反效果悖论。

本文编辑:帆帆,来自Jiasou TideFlow AI SEO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