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客行为预测的认知偏差
在智慧文旅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景区游客行为预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很多人可能认为只要有大量数据,就能准确预测游客行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数据本身可能存在偏差。比如,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可能更多依赖于景区内的摄像头、Wi-Fi 热点等设备,这就会导致一些未使用这些设备的游客行为数据被遗漏。以某上市的智慧文旅企业为例,他们在西部某热门景区部署了数据采集系统,最初认为通过景区内的 Wi-Fi 探针获取的游客移动轨迹数据足够全面。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有近 20% - 35% 的游客因为使用自己的移动数据网络,其行为数据没有被记录下来,这就使得基于这些数据进行的游客行为预测出现了偏差。
其次,对数据的解读也可能存在问题。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分析人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智慧文旅平台的数据分析中,对于游客在某个景点停留时间的长短,有些人可能简单地认为停留时间长就是对该景点感兴趣,而忽略了可能是因为景点内人多拥挤、道路不畅等其他因素。行业平均来看,游客在热门景点的停留时间基准值在 30 - 45 分钟左右,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实际波动范围可能在 ±20% 左右。如果不能正确解读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就会对游客行为预测产生误导。
.png)
再者,人们往往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在预测游客行为时,可能会过度依赖历史数据,而忽略了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当景区推出新的优惠政策或者周边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时,游客的行为模式很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预测,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二、动态画像构建的边际效应
动态画像构建是智慧文旅平台进行游客行为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不断采集游客的各种数据,如消费记录、游览路线、停留时间等,为游客构建动态的画像,从而更好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行为习惯。然而,动态画像构建存在边际效应。
随着数据采集的不断增加,最初对游客画像的完善效果非常明显。以东部某初创的智慧文旅企业为例,他们在开始阶段通过采集游客的基本信息、游览历史等数据,迅速构建了一个较为基础的游客画像,能够对游客的大致行为进行预测,准确率达到了 60% - 70% 。随着进一步采集游客的实时位置数据、消费偏好数据等,游客画像更加精准,预测准确率提升到了 75% - 85% 。
但是,当数据采集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数据所带来的画像完善效果就会逐渐减弱。比如,当已经采集了游客的大量行为数据后,再去采集一些非常细节的信息,如游客在某个景点拍照的角度、频率等,对游客画像的提升作用就变得非常有限。从行业平均情况来看,在数据采集的前中期,每增加一定量的数据,游客画像的精准度提升幅度在 10% - 20% 左右;而到了后期,这个提升幅度可能会下降到 5% - 10% 甚至更低。
这是因为,在构建游客动态画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数据,当这些关键数据被采集并分析后,后续采集的一些次要数据对整体画像的影响就会变小。同时,数据采集和处理也需要成本,当边际效应逐渐降低时,就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合理控制数据采集的范围和深度。
三、预警模型的精准度陷阱
在智慧文旅平台中,预警模型的建立是为了提前预测景区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游客拥堵、安全事故等,以便景区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然而,预警模型存在精准度陷阱。
一方面,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历史数据和假设条件。如果历史数据不全面或者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不符,就会导致预警模型的精准度下降。以某独角兽智慧文旅企业在南方某景区建立的游客拥堵预警模型为例,该模型最初是基于过去几年景区的游客流量数据和游览路线数据建立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景区新增了一些热门景点,游客的游览路线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模型并没有及时更新这些数据,导致在节假日等游客高峰期,预警模型的准确率只有 50% - 60% ,远远低于预期的 80% - 90% 。
另一方面,景区的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化、突发事件等因素都可能对游客行为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很难准确预测和纳入预警模型中。比如,突然的暴雨可能会导致游客改变游览计划,集中涌向室内景点,从而引发新的拥堵问题。如果预警模型不能及时考虑这些因素,就会出现误报或者漏报的情况。
此外,预警模型的精准度还受到数据质量的影响。如果数据存在错误、缺失或者延迟等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模型的计算结果。行业内对于预警模型的精准度要求一般在 70% - 80% 左右,但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预警模型的精准度都难以达到这个标准。
四、人工干预的必要性
尽管智慧文旅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各种模型能够对游客行为进行预测和管理,但人工干预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在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人工干预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虽然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能够收集大量数据,但仍然可能存在一些异常数据或者错误数据。例如,传感器故障可能会导致采集到的数据出现偏差,这时候就需要人工进行检查和修正。以某景区的智慧文旅平台为例,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发现有一段时间游客的停留时间数据出现了异常,经过人工检查,原来是某个摄像头的位置安装不当,导致部分游客的行为数据被错误记录。通过人工调整摄像头位置和修正数据,确保了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其次,在模型建立和优化过程中,人工干预可以提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大数据分析模型虽然能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仍然需要人工进行判断和调整。比如,在构建游客行为预测模型时,需要考虑到景区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这些因素往往难以通过数据直接体现,需要人工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模型中。
再者,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人工干预能够快速做出决策。当景区出现游客拥堵、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时,智慧文旅平台的预警模型可能会发出警报,但具体的应对措施需要人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例如,当景区内发生火灾时,需要人工指挥游客疏散,协调救援力量等,这些都无法完全依靠自动化系统来完成。
最后,人工干预还可以提升游客的体验。在景区管理中,游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时候需要人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当游客遇到问题或者需要帮助时,人工客服能够及时响应,为游客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

本文编辑:帆帆,来自Jiasou TideFlow AI SEO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