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吉老家开车到杭州海创园,路程仅需1个半小时。
从加入观远数据到此时此刻,行程已长达4年。
从“顾问”+“产品经理”的多面手,到深耕产品的“高级产品经理”,再到如今带领伙伴一起探索AI应用的“深水区”, Monica 的这四年经历了多重转变,面对每个阶段的不同, Monica 说:“也许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一定会经历大风大浪,回首我的过往,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的日子,当我走过那些关键的阶段再回望时,脑海中是那些闪烁着微小光芒的努力的时刻。”
踏实入局
拥抱长期主义
从浙大刚毕业的那几年,是流量狂欢的年代,涌入 to C 互联网公司的热钱太多了,后来的这几年,昙花一现的产品也层出不穷,不少企业商业模式可能还没有得到有效验证就成为了被风吹起来的猪。这些都让 Monica 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于是在电商行业积累了产品经验后, Monica 开始将目光放在 to B 赛道。Monica认为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传统产业,都愈发注重精细化运营与数字化管理,数据的价值开始显现, to B 的事业更接近长期主义。
当 Monica 期待着一份踏实的事业,邂逅观远如缘分降临。一个人的选择对不对,其实并不一定是选择本身决定,而是由选择后面的发展过程决定,加入观远后,Monica 愈发喜欢这个干实事儿的团队,这次的选择看来是做对了。
网上常有许多调侃研发与产品之间PK的段子,但是 Monica 发现,自己作为产品经理,与研发之间的协同并不存在隔阂,伙伴们从来都是就事论事,对待新的需求与研发任务,总是积极协调与合作。在观远不存在办公室政治,也不存在产品经理与研发之间的张力,“大家都是脚踏实地做事儿的人,面对共同的目标都是非常积极配合的”。
研发同事小奇与 Monica 共事4年以来也有同感,产品与研发的视角必然会有不同,互相之间发出的挑战是共同将产品打磨好的必要路径,因为全听产品的不现实,全听研发的也不合理,但这种“彼此挑战”不是冲突,而是权衡与商榷的艺术,终点是为了把产品做好。
从当初那个PRD偶有漏洞,到如今想法日益完善,Monica 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放心”的合作伙伴。“只要是她跟客户谈过,带回来的信息,都是让人很放心,不用担心是不是真实的、准确的需求,因为她会经过提炼,并且考虑得很全面。”
最近在做一个产品模块的时候,需要做技术方案的改造,把底层数据库的实现做变更,Monica 从产品视角更关注客户怎么使用,而研发则是从技术视角出发看怎么实现,这便形成了不一致的意见。
其实,产品从开发到呈现给客户,是实现从1到3的区别,产品经理往往期望给客户实现的是3,但是技术实现的路径是先实现1,再做到2,继而实现3,但1-2对于客户来说使用体验可能是不佳的。
这时,Monica 清晰表达了从客户使用的角度出发为什么3才是满足期待的,也认同了技术1-2-3的逻辑,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按照技术实现的路径先做1-2,但不上线给客户使用,到实现3的时候再上线给客户用。
“如果要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观远人,那就是:踏实、坦诚、敢于创新。”走到今日,Monica 说,观远当初吸引自己的点没有改变,虽然当初的几十人到如今已经三四百人,但是最初的那种踏实、坦诚的团队氛围一直在延续。
化散乱为规律
化应急为预测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宇宙中物质总是向着熵增演化,电脑桌面不整理会变乱,地面不清理会变脏,耳机线会凌乱,热水会慢慢变凉,太阳会不断燃烧衰变……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这便是著名的熵增定律,它揭示了宇宙的终极演化规律。
而对于生命与个人来说,似乎也是这样: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只有少有人能做到严格的自我管理,大多数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学习不规律。
但 Monica 是个“生命以负熵为食”的“少数派”,身边的人常常感叹 Monica 的秩序感与掌控感,处理工作她总是井井有条,能够化混乱为有序,积极复盘总结规律。面对快节奏的工作与纷繁的产品需求, Monica 是如何掌控与平衡工作节奏的呢?她为我们分享了2个自我准则:
善用笔记与流程工具梳理每日的事务,例如:印象笔记、ProcessOn、Xmind等。Monica 每天早上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印象笔记中的日程表,记录下当日的工作计划,对于会议或各种讨论,也总习惯于用Xmind进行要点梳理。
开始一项计划之前,Monica 往往会先明确目标,梳理流程,建立全局的认知,然后再分步执行。在 Monica 看来,执行之前,开始做流程梳理与规划,会起到降本提效的作用。在与 Monica 共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她主理的会议开始之前,她都会提前将会议 pre-reading 文档发给参会人,请大家提前了解议程,以便补充信息,并让会议举行得高效、有序。
作为产品经理,工作总是围绕客户需求的实现展开,而与需求有关的工作就像工厂生产,根据市场和销量来预测每天的产能。在机器生产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规划与预测,就会产生急停骤动的情况,而急停骤动是最损坏机器的。因此掌控节奏与合理规划,才能降本提效,化散乱为规律,化应急为预测。
契合的是,观远所做的产品也是为企业降本提效,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管理、智能决策的利器。在打磨这项利器的路途上, Monica 正走在产品创新的前沿,探索着一片鲜少有人经过的“深水区”。
如今的“深水区”
进入2021年,Monica 开始负责 Atlas 产品线。如果说早些年还有国外的成熟经验可以学习,那么如今观远数据可以说是正在开辟全新的业务模式,走到 AI+BI 的“深水区”,站在了国内数据分析与智能应用的创新高地。
这种挑战,对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Monica 认为,虽然没有可参照的产品,但是其实底层的逻辑是互通的,依然能够融合自己和团队过去对数据开发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的经验,对过往经验的沉淀进行梳理与重构,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所依据的创新。
因为创新不是拍脑袋,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闭门造车、看资料、看书。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必须是可落地的,基于客户面临的问题或需求而创造。虽然自己会试图从国外已有的解决方案中思考、研究,但更重要的是针对中国企业的特殊情况提炼出对症下药的数据分析与智能应用的解决方案。
创新不等于新造一个全新的概念、全新的词,而是对于已有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提效方式,从客户的需求中来,到业务的价值中去。因此,Monica 自己会直接和客户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客户的业务,掌握不同行业里的企业运作中数据的流转,对于智能应用有什么想法和期许,去寻找和客户可以共创的重点。
例如,观远的“AI小助手”,便是 Monica 与产研团队将企业客户对于需求预测等场景的需求共性提炼出来,整合数据开发平台与数据分析平台的底层能力后,打造的新型智能应用产品。
一方面,根据AI小助手自身业务需要,独立开发了预测数据展示和交互模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观远已有的产品能力,避免重复造轮子。如充分利用数据开发平台的AI实验室和工作流调度等能力,为AI小助手提供必需的精准数据;并且深度集成数据分析平台的数据探索能力,使业务用户在看AI预测结果的同时,可以通过数据探索、钻取、联动等功能,了解更多信息,辅助判断预测数据的合理性。
你好,“学姐”
2021年观远也开始实行「学长制」,Monica 作为产品部门的头号资深产品经理,自然成为“学姐”的首要人选。
随着观远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同学加入观远,成为彼此志同道合的战友。
为了让每一位同学加入时都能感受到观远温度,帮助其更快融入团队,“学长制”孕育而生——每一位新同学都会有一位学长/学姐来帮助自己了解公司文化、熟悉业务情况,实现快速落地成长。
学长/学姐,是良师,更是益友。
“带新人不是让新人成为你的复制版,而是用你的能力去调动新人的能力。”在 Monica 看来,「学长制」看起来是帮助新人融入团队的机制,但其实不仅仅只是对新同学充满益处,对于学长/学姐来说,也是一个充满收获的过程。
带新人,并不是给予保姆式的照料,而是教练式的指导,思考自己过去曾经踩过什么坑,便能够预料新人将会遇到什么坑,将避坑经验进行总结,传授给新人,这也是一个倒逼自己输出的过程,是一个回顾自己的好时机。与此同时,由于大家在一个团队,前辈的输出,新人的融入,都会让团队发展得更好,因此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
今年3月加入产品团队的星月,成为了 Monica 的首位学妹。加入后不久,星月便遇到了挑战:作为产品经理,在日常的产品工作之外,还需要为一部分大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援,产品的工作便受到了一定挤压。
面对这种精力分配上的困扰, Monica 帮助星月梳理了作为产品经理的核心目标与价值——“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给用户带来价值,那么从产品往客户多走一步,正是更主动地实现价值,这与产品的工作并不冲突,还能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客户的需求。”这让星月对于产品经理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过去所以为的挤压,其实只是精力分配上的侧重,困扰便迎刃而解。
在星月眼里,Monica 的“同理心特别强,在复盘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基于对方的角度,基于已知的信息,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因此给出的建议和解决办法实用性非常非常高”,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仍需要继续向 Monica 学习她的那种主动性,对项目主动做复盘,尽可能考虑到流程的始终,以及与研发伙伴、项目经理的协作机制等。
结 语
从定义来说,熵增的条件有两个: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只要打破这两个条件,就有可能实现熵减。也就是说,解决方案是:开放系统+引入外力。其中关于开放系统,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叫做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特征之一就是非线性。
怎么理解非线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一个巨大的突变(与此相关的实验有贝纳尔对流)。比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给一壶水加热,前面99°都没有沸腾,可是再加热1°它就沸腾了,这就是非线性。
Monica 回望在观远度过的这四年,也正是这样的非线性过程,日复一日的认真工作与坚持努力,也许不会很快带来巨大的成就,但是当自己从未放弃坚持,就会发现,正是那些微小的投入带领自己走到了现在,收获了充实而滚烫的人生。
✏️ 撰文 | 美仪
📐 排版 | 杜一
💡 设计 | Jiang
你可能还想了解